近期,在第六届武汉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上,金沙8888js官方选送的“稻亦有道”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获冠军大奖。
本文转载自新华网,来源长江日报,原文链接如下:
武大“稻亦有道” 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获冠军大奖

决赛现场,十强团队共同分享了33万元创业启动金

来自高校和业界的多位创业导师担任本次决赛的评委

获得决赛一、二、三等奖的选手在现场合影留念

优秀奖团队代表展示PM2.5隐形口罩产品

稻亦有道项目代表宋心竹

北极鸥项目代表朱丁亮

“过敏云端”项目代表王晓龙
全球100余所高校,696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过近半年的激烈角逐,12月8日,第六届武汉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总决赛,在武汉电视台香港路演播厅上演巅峰对决。来自全国的各大高校创业团队、武汉各大风投机构、企业代表、高校学生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场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年终盛会。
10个创新创业团队过五关斩六将,来自武汉大学的“稻亦有道——基于杂交技术互联网+抗虫服务”项目最终夺得冠军,揽走10万元创业启动金。二等奖由西北工业大学的“北极鸥航空科技”与武汉大学的“无线传能——连接智能物联时代”项目获得,十强团队共同分享了33万元创业启动金。
据了解,武汉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是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武汉市硚口区委员会、硚口区人民政府、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品牌公益赛事,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六年来,大赛累计征集参赛项目2894个,参赛团队总人数逾万人,影响大学生群体数百万人。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从大赛中脱颖而出,其中4人获得武汉市黄鹤英才奖励。大赛累计培育“互联网+”创新企业300余家,其中191家在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硚口区)落户。先后有100余个大赛项目获得总计400余万元的省、市级创业资助,10个大赛项目获得总计5050万元的风险投资。
今年,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和“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的号召,第六届大赛不断拓展品牌影响宽度,开拓了杭州、西安两个分赛区,组织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两场分站赛,在省内外大学生群体中营造了关注武汉、了解武汉、热爱武汉、投身武汉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本届大赛不断提升产业定位精准度,着眼我市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围绕“环同济健康城”建设,增设了“互联网+大健康”专项赛,参赛项目聚焦健康医疗、健康生活、健康保障,融合医疗业新兴技术,专业程度和技术含量让人耳目一新。
随着前5期大赛的成功举办,本届大赛的项目精准度及赛事品牌的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本届大赛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吸引了海内外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共征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利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巴黎美术学院、法国洛林大学和北大、浙大、人大等国内外100余所高校的报名项目696个,是历年来项目技术含量最高的一届,大赛已然发展成为面向全国乃至海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品牌赛事。
大赛组委会提前半个月在官方微信平台举行了“最佳人气奖”投票活动,本次活动空前火爆,投票数达到10万次,访问量更是达到50万次。决赛现场,主办方给网络投票前三名的“稻亦有道”“无线传能”和“互联网+网红变现经济”团队颁发了本届大赛的“最佳人气奖”。此外,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得了本届大赛“最佳组织奖”,这四所高校为本届大赛输送了大量的优质项目。
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通过现场评委、宣传大使解砾向大赛发来寄语,称武汉高校云集,人才辈出,今年以来武汉大力发挥校友资源,鼓励在汉大学生留汉发展,将大武汉打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土。“小米全力支持办赛,祝武汉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越办越好。”
小学妹玩转抗虫水稻研究产业化
一等奖项目代表:稻亦有道——基于杂交技术互联网+抗虫服务
创业人物:宋心竹(武汉大学)
创业故事:水稻是中国人的第一主粮,而褐飞虱是水稻最主要的害虫,暴发年份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打农药除虫无疑会损害食用者的健康,转基因抗虫技术更是备受争议。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2014级本科生宋心竹,一个被人称为“娇小的身躯藏着巨大能量”的东北女孩,则立下鲲鹏之志——将学院的抗虫水稻杂交技术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要让国人“吃上没有农药的健康米饭”。宋心竹辅修了市场营销双学位,并进入多家知名企业实习和兼职,累积了丰富的职场经验。但她不忘初心,去年跟金沙8888js官方的研究生学长一起,带着抗虫水稻项目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得到武大校友陈东升的高度认可。随后在科研导师祝莉莉的帮助下,联合武大金沙8888js官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一起成立公司。宋心竹作为市场运营负责人,以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为执念,带领公司走上商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项目亮点:该项目依托全球首家发现水稻褐飞虱害虫抗性基因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为科研院所和育种单位快速鉴定水稻品种是否具有抗虫性状,还可为育种单位提供品种改良服务。让水稻生产者既能免遭虫灾,又能不喷洒农药或少喷农药,响应国家绿色环保、绿色农业的号召。
外地学子看好武汉创新创业环境
二等奖项目代表:北极鸥航空科技
创业人物:戴维(西北工业大学)
创业故事:戴维是西安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一名硕士研究生,其本科学的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早年就看好无人机市场,从2011年开始,他就着手探索航空测绘装备、工业无人机的研发和产业化。今年年初,戴维联合其他多名研究生,一起创办了北极鸥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并带领公司团队获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300万的投资。公司自主研发了高分辨率磁场探测设备,还研制了新型长航时、大载重、多飞行模式无人机平台,各类型技术成果共申请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3项。目前“北极鸥”科技团队在武汉开设了分公司,部分科研项目就落户于此。“武汉是全国创新创业氛围最好的城市之一,而且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我非常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戴维表示,此次拿到大赛二等奖,让他有信心在武汉创出更好的成绩。
项目亮点:北极鸥无人机科技创业团队所研发的高分辨率量子磁场技术,是一款集深层次地理信息勘测、磁法探物技术于一体的专业勘测技术装备。技术装备可以与无人机、水下潜航器等多种移动平台相结合,进行任务场景丰富的空间勘测任务,具有良好的军民应用前景。
同济大健康互联网+项目受关注
三等奖项目代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云端
创业人物:黄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创业故事:黄南硕士毕业后,在武汉同济医院过敏反应科工作,因该学科建立时间不长许多的诊疗规范并未完善,黄南在对过敏患者疑难病例的诊疗过程中,不断摸索并累积经验,建立了过敏性疾病诊疗指南并取得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本专业的规范化提供保障。博士期间又建立了制剂使用规范,被同行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导师刘光辉教授联合湖北医学会在湖北11个地区建立了过敏专科联盟,并建立了湖北省过敏性疾病数据库,目前涵盖了所有过敏性疾病,完善了省内的统一规范工作。如今随着互联网医学的发展,大数据、精准医疗的兴起,黄南的团队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微信云端治疗体系,同时组建了过敏云端小组,开发了诊断云端、治疗云端、预防云端。该项目有望在2020年实现过敏疾病云端诊疗,真正实现精准医疗。
项目亮点: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威胁近20%的人群。过敏云端设计理念主要基于常见可使用AIT治疗方式的过敏性疾病人群,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网络云端监测和医疗指导,达到加强疗效、依从性,降低风险的目的。
大创赛含金量高
为城市名片添彩
比赛完毕,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后导师李艳萍用“广、新、高”三个关键字,对本届武汉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进行点评。
李艳萍表示,本次参赛项目涉及的产业领域非常广,有大健康、智慧城市、科创教育、生态农业和网红经济等。而且参赛的项目都很有新意,很多传统的项目被互联网重新定义,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概念,证明了创业团队们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
“此次比赛的‘高’,一方面体现在项目的科技含量高,绝大部分项目凝聚了武汉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把武汉的科教优势有效地转化成了经济优势。”李艳萍说,另一方面创业团队的水平也很高,从答辩过程中可以看到,参赛团队汇聚了武汉大量的高端人才以及海外人才,这也增加了武汉的创新创业大赛的含金量,为武汉的城市名片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