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鑫教授研究组《自然》子刊首绘蝎子基因组图谱

发布时间 : 2013/11/04点击量:
  由武汉大学领衔,与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对马氏正钳蝎(Mesobuthus martensii)的基因组测序。由此在国际上第一个揭示了蝎子(scorpion)这一种独特的节肢动物适应模式。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0月15日的《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杂志上。
  武汉大学的李文鑫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李亦学研究员以及李轩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蝎子是一类特殊的节肢动物,历经四亿多年的生存与进化,仍然保留了古生代远祖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因而被视为“活化石”。蝎子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除南极外,所有大陆几乎都能找到蝎子的足迹。蝎子在螯肢动物和节肢动物系统进化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由于生存的需要,蝎子在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了毒液腺体,其分泌的毒液作为捕获猎物与防御天敌的主要武器。在蝎子的毒液中包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毒素组分。蝎子蛰刺也是威胁人类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全世界每年被蝎子螯伤的人约有120万左右,其中大约3200多人被蝎蛰致死。在生态食物链中蝎子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担负重要的种群平衡作用。
  武汉大学研究人员对蝎子及其毒素持续进行了近20年的深入系统研究,在我国的蝎子资源及蝎毒素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近来,为了揭示蝎子长期生存及适应模式的遗传基础,在国际上第一个完成了全世界生物量最大的蝎种——马氏正钳蝎(俗称东亚钳蝎)的基因组测序,预测了32,01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通过对蝎子基因组及转录组的进一步分析,阐明了蝎子的捕食、夜间行为、感光与解毒等相关重要遗传特征的分子基础。这些结果显示了蝎子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
  马氏正钳蝎基因组的解析,揭示了一种独特的节肢动物适应模式,使我们对通常认为活化石蝎子的遗传基础有了新的认识。此外,马氏正钳蝎是中药及其它民族医药的重要原料,在我国有2000余年的药用史,被用于治疗如类风湿关节炎、中风、癫痫症和慢性疼痛等疾病。蝎毒液中的诸多活性成分已成为现代生物药物开发的重要资源,如神经毒素、抗肿瘤肽、抗病毒及抗超级细菌肽等。马氏正钳蝎基因组的解析,揭开了蝎毒素多样性的面纱,为寻找新的功能分子甚至药物前体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马氏正钳蝎基因组的解析扩大了螯肢动物的基因谱,为用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来研究这一进化上重要的物种提供了依据和基础。

返回顶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