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大通湖--水下荒漠蝶变水下森林

发布时间 : 2021/09/02点击量:

  大通湖区,地处湘中偏北,洞庭腹地。因境内拥有湖南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大通湖而得名。大通湖面积12.4万亩,常年水深1.2-2.5米,素有“洞庭之心”的美誉。

  大通湖是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发达,流域范围内52万亩农田产生的污染物,随雨水冲刷,大部分排入大湖,加上企业高密度养殖及过度捕捞式经营,加剧了大通湖的污染。2015年,大通湖水质检测为劣Ⅴ类,滋养湖区万众的母亲湖病了,保护母亲湖势在必行。

  益阳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高位推动、对症施策,统筹推进大通湖流域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大湖水环境质量。大通湖区坚持把大通湖水环境治理工作作为全区“一号工程”来抓,全面打响保护母亲湖攻坚战。2018年,聘请中国环境科学院编制《大通湖水质达标方案》,邀请武汉大学于丹教授技术团队具体指导,明确“减排、增容”的治理路径,全区上下同心协力,全面推进大湖治理。大湖水质从2018年的劣V类,到2019年的V类,到2020年的整体达到Ⅳ类,持续稳定向好。

  近几年,大通湖区着力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全覆盖。规范城乡生活垃圾管理,做到日产日清。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的全覆盖。扎实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抓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行生态种养和绿色发展模式。推进工业企业减排,抓好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集中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大力推进大湖水生植被恢复。截至目前,大湖水生植被恢复超4万亩,沿湖植被带修复超65%,湖内水生植物达17种之多,大通湖由原来的“水下荒漠”转变为郁郁葱葱的“水下森林”,已消失的钳形无齿蚌、背瘤丽蚌和野生甲鱼等原物种嬉戏于水草之间,湖内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为实现大湖治理的可持续,对周边精养鱼池进行退养转型,大力发展水草产业,建成6000亩的水草产业示范科普基地,重点打造“洞庭之心、水草之都”。2020年,大通湖的水草“走出大通湖”,来到韶山伟人故居的水塘,为净化水质贡献它的新星力量。同时,探索发展“水草+”产业,让环境更美、百姓更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如今的大通湖,环境幽静、水草茂盛、鱼类繁多,成为了鸟类的天堂,人们休闲的网红地。10万只候鸟在天空翱翔群飞,骨顶鸡、小天鹅、鸳鸯等17种国家保护名录鸟类争先亮相。近4000只小天鹅翩翩起舞,白琵鹭,湖南省罕见鸟类赤嘴潜鸭,一级保护动物白鹤等新成员轮番登台。朝霞中的大通湖,百鸟争鸣、鱼翔浅底,焕发勃勃生机;夕阳下的大通湖,波光粼粼、碧浪翻滚,绽放阵阵涟漪,“三湘第一湖”的大通湖靓丽回归,又创全省“美丽河湖”。

大通湖水生生物

大通湖治理效果图

湖滨及入河湖口湿地建设


鸟类生物多样性增加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入湖口及沟渠湿地建设

疏浚引水

水草产业发展

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

水生植被多样化

水生植被恢复

水生植被恢复前后对比


水生植被种子库建立

周边养殖治理

转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

返回顶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