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acteriz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Osteoclast Signals for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in Oral diseases

发布时间 : 2015/11/03点击量:

                   报告题目:Characteriz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Osteoclast Signals for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in
Oral diseases,Inflammatory Diseases and Cancer.

报告人:李亦平 教授

报告时间:2015年11月3日(周二)上午10:00

报告地点:金沙8888js官方一楼南厅

李亦平教授简介
  李亦平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Forsyth研究所博士后,原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Forsyth研究所终身研究员(终身教授)。现任美国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UAB) 教授(终身教授), 阿拉巴馬大學冠名Jay McDonald Endowed教授, 阿拉巴馬大學骨代謝性骨病研究中心资深副主任。李亦平教授长期从事骨和骨骼肌分化与发育、口腔疾病、脑及颌面发育的分子调控及相关遗传疾病的分子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以及肿瘤新药的研发。李亦平教授是骨细胞基因功能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李亦平实验室是奠定了破骨细胞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的实验室之一。作为PI,李亦平教授获得多项NIH R01基金资助。
  李亦平教授以骨吸收机制及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等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代谢性骨疾病等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李亦平教授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和美国国防部 (DOD) 基金评审专家, 担任九本著名国际杂志(PNAS, JBMR等). 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被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特聘骨生物学被资助 Jay McDonald特聘荣誉教授。李亦平已发表论文80多篇, 其中55篇论文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包括 Nature Genetics, Genes and Developmen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PNAS),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Journal of Immunology;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其成果已获得5项美国专利。
  在国际上率先发现破骨细胞专一的质子泵ATP6i (Nature genetics, 1999,单篇他引400多次),在国际上率先发现破骨细胞专一的蛋白酶 Cathepsin K (JBMR, 1995, HMG 2007) 和MMP9 (JBMR,1994),首次阐明破骨细胞骨吸收的分子机制,为骨疾病的防治和新药开发提供了基础。近年来,申请人在破骨细胞信号通路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8篇发表文章涉及RGS10、RGS12、v0d2等蛋白的研究;首次提出RANKL/RGS10/钙震荡模型,填补了破骨细胞钙信号通路的理论空缺 (Genes & Development,2007;JCS,2007)。首次提出C /EBPα调节破骨细胞谱系(PNAS 2013)。首次提出C /EBPα调节破骨细胞谱系 PNAS 2013。首次揭示CBFβ所需要的骨骼牙齿发育多种功能 PNAS 2014
详细学术成就介绍如下:
  李亦平博士在Forsyth研究所免疫学系(隶属于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后研究培训。在2010年加入病理学系在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UAB)作为终身正教授之前,李亦平博士在哈佛大学Forsyth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终身正教授)。李亦平博士是骨生物学,口腔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的研究者。迄今为止,李博士有70多篇, 其中52篇论文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为表彰李教授的研究成功和骨生物学领域的贡献,他被任命为骨生物学系Jay M. McDonald 终身教授和UAB代谢性骨病医学中心的高级副主任。
  李亦平博士在破骨细胞功能相关基因至关重要的克隆和鉴定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几个开创性论文的发表证明了他在破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先驱地位。李亦平博士是首批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适用于破骨细胞的研究的少数科学家之一,因此他的实验室奠定了破骨细胞研究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最初,李亦平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如组织蛋白酶K (Cathepsin K),ATP6i和RGS10A),那个时候科学界对于破骨细胞如何作用于骨吸收和质子泵的作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李亦平博士通过建立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这些基因在体内的重要功能,这些研究工作在他和其他研究人员随后发表的论文中得到了证明。
  李亦平博士发现了破骨细胞质子泵的亚单位在破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李亦平博士的工作还揭示了关于破骨细胞如何重建骨骼和其中重要的分子机制:ATP6i是的破骨细胞负责溶解骨的矿物相质子泵的特定亚单位(Li Y-P et al., BBRC, 1996; Li Y-P, et al., Nature Genetics, 1999),和组织蛋白酶K是破骨细胞负责基质蛋白质降解的特异性蛋白酶(Li Y-P et al., JBMR, 1995; Chen W et al., HMG, 2007)。组织蛋白酶K和ATP6i已被确定为人类骨硬化病的基因。这两种分子都被骨生物学教科书列为在目前的破骨细胞分化模型中主要的破骨细胞功能基因(Bilezikian JP et al., 2008)。李亦平博士的实验室还有表征了RGS10如何通过调节 [Ca2+]i的振荡来控制破骨细胞分化转导RANKL信号和激活NFATc1(Yang S et al., JCS, 2007; Yang S et al., Gen & Dev, 2007)。李亦平博士的实验室同时也对破骨细胞特征基因的启动子进行了研究(Li Y-P et al., JBMR, 1999; Deng W et al., JBMR, 2001)。李亦平博士的实验室是最早对干扰素γ和IL-1α是如何调节破骨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研究的实验室之一(Kamolmatyakul S et al., JDR, 2001; Kamolmatyakul S et al., JDR, 2004)。近日,李亦平博士的实验室又发现了潜在的调控破骨细胞谱系的定向分化和功能的转录因子C/EBPA的作用机制(Chen W et al., PNAS, 2013)。
  李亦平博士的实验室目前正在研究与关键破骨细胞的蛋白质(如ATP6i,RGS10和组织蛋白酶K)相关的新基因沉默疗法,这在以小鼠口腔疾病模型如牙周病和根尖周病相关的骨质流失和炎症控制方面体现出了极好的疗效。这是李亦平博士将他发现的破骨细胞的生物学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其中一个例子。
  李亦平博士的实验室研究的AAV-sh-Apt6i,其可同时靶向沉默破骨细胞基因Atp6i和T-细胞基因TIRC7,同时AAV-sh-CtdK和AAV-sh-RGS10也具有相类似的疗效。骨吸收直接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的和间接通过抑制炎症和随后的减少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炎症(Bo G et al., JDR, 2013, Ma J et al. IAI, 2013, Jiang HB, et al., PLOS ONE, 2013; Yang S et al., Bone Res., 2013)。这一针对ATP6i,RGS10和组织蛋白酶K突破性的研究工作作为免疫介导的炎性口腔疾病治疗的治疗潜力,逐渐引起人们对这些基因在骨免疫过程中作用的重视。当然,李亦平博士的工作中的重要发现表明,一些对破骨细胞非常重要的基因在免疫系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项工作是对于医学界致力于减少与口腔疾病相关的炎症的一种突破,其可使高达一半的成年人受益。这些研究通过AAV基因疗法治疗牙周炎过程中的骨吸收和免疫反应,同时将基础研究结果与临床应用独特地结合起来。在李亦平博士的领导下,他的实验室对破骨细胞基因在骨疾病中作用知识(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牙周疾病等)和对这些疾病新的治疗方法发展前景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这些重要的优秀工作以外,李亦平博士的实验室还专门对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李亦平博士的实验室目前正在探索由核心结合因子β(CBFβ)调节软骨和骨骼发育的内在机制。李亦平博士实验室最新发现,CBFβ缺失会导致小鼠锁骨颅骨发育不良,揭示CBFβ所需的骨骼发育的多种功能(Chen W et al., PNAS, 2014)。CBFβ的软骨细胞特异性敲除揭示CBFβ功能软骨细胞成熟,生长板发展和骨小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Wu M et al., IJBS, 2014),并在间充质祖细胞的缺失CBFβ,以及CBFβ/ Runxs复合体在软骨和骨骼的发育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观点(Wu M et al., Bone, 2014)。同时也揭示了CBFβ通过上调Ihh信号的表达,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受体(PPR)表达来平衡软骨和骨的形成(Tian F et al., JBMR, 2014 )。李亦平博士也是第一个观察到IL-6和TNFα如何下调成骨细胞的基因表达的科学家(Li YP et al., J. Imm, 1992; Li YP et al., MCB, 1993)。
  李亦平教授的研究也对颅面发展的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研究工作,帮助了解人类先天性出生缺陷,影响头部,面部,颈部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李博士的实验室正在努力查明细胞核酸结合蛋白(CNBP)和其他转录因子如何调控颅面发育和疾病,从而加深人们对颅面形态的生物学和分子基础的认识。李亦平博士发现CNBP突变是胚胎致死并导致前额缺陷的主要原因,即CNBP可以通过控制Myc蛋白诱导脑的形成,而在早期器官CNBP敲除后会导致前脑发育畸形(Chen W et al., Development, 2003; Abe Y et al., Dev Biol 2006)。总体而言,这项研究有望为更深入地了解胚胎发育,人类颅面发育缺陷的最终诊断和治疗提供机制方面的支持。
  多年来,李亦平教授指导许多博士学生和博士后。多年来,李亦平教授实验室的多名学生/博士后在美国28届骨研究年会上获最佳论文奖。在美国34届骨研究年会上获年会最高President Award 论文奖。仅去年一年,在李亦平教授实验室的三名学生/博士后被选定接受ASBMR Felix Bronne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和ASBMR Young Investigator Travel Grant Award; 3)今年以来,在李亦平教授实验室的三名学生/博士后被选定接受ASBMR Young Investigator Travel Grant Award。
  李亦平博士是骨生物学,口腔生物学和骨免疫学研 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
主讲人 时间
地址

返回顶端

Baidu
sogou